咱们内地航空公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满意度”当作一切服务工作的终点的?
我也记不清了。
2022年,气势汹汹的写了那篇:别让航空公司讨要五星好评了,但也记得在那之前,也专门聊过几次。
我很不喜欢对一件事来来回回的絮叨,但作为乘务员的一份子,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工作有三件难题:旅客行李(迎客难)、旅客投诉(满意度)、还有涨不上去的工资。
涨工资问题,谁写谁说都没有用,旅客三超行李问题自“粮食客”之后也得到了明显重视,只是盲猜还要出点不安全事件之后才能进一步改善。
但这满意度,始终如鲠在喉。
因为目前在不少航司里,如何评价一个乘务员的工作好不好,不看业务能力,不看乘务长和同事评价,甚至都不再看客舱安全——只看她飞过的旅客满意度。
旅客满意就代表你优秀,不满意就代表你有问题。
当然了,这个“旅客满意”不是说真正的让旅客满意,只是电话、短信、小程序等中的“五星好评”。
我们可以说民航服务(包括任何服务)都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可当这事演变成唯一标准之后,一切就开始变味了。
而这种变味,正在“反噬”民航业。
现在的民航一线,从值机柜台到登机口,从准备阶段到飞行阶段,谁敢不把“旅客满意”四个字挂在心上?可越是这样,越容易出现这么一种导向——旅客打了五星好评,才是最高准则。
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航司在做一件事:把旅客主观上的“满意”当成KPI,把“投诉”当成红线,然后下沉到每一位基层员工的绩效里,写进考核分,进了飞行报告,成了晋升考察。
以前我们飞行,是靠技术、规范和安全意识立身;
现在的飞行,要学的是察言观色、低声下气和“客户思维”。
(所以现在航班上只有资深乘务长敢跟无理旅客说不)
你说这是进步吗?某种程度上是——站在航司立场,是想把服务做得更好。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当一个行业只看满意度,它就很难再看见“真实”。
因为真实的民航服务,并不总是令人舒服的。
在候机楼我提醒旅客排队,他说他着急我没同理心。
上了飞机我提醒旅客调直椅背,他觉得我管得太多;
我让他调至飞行模式,他假装听不见。
我说洗手间已经不能使用了,他说他尿裤子让我负责。
我们每一次坚守的规章制度,都有可能被旅客可能抱怨成:
不近人情,不够灵活。
如果每一个“真实”都要让位于“满意”,那民航还有没有底线?规则还有什么意义?还有没有一线人员的判断空间?
没有。
现在飞航班越来越像带孩子,因为你但凡不哄,就可能被投诉。
哪怕错的是他。
可问题在于,有些情绪,是被惯出来的。有些“满意”,本就建立在乘务员“不得不妥协”的基础上的。
不只是民航行业,整个社会如今似乎都在这条路上滑行:
我们去餐厅吃饭,服务员会让我们收藏定位打五星好评,结果是——满大街的4.9、5.0分店铺,你根本不知道谁是真的好吃。
我去加油站加油,工作人员让我付款后记得给个好评——我好奇这个好评有啥意义啊,我不打满分难道他会少给我加油吗?
在任何客服电话里,不管你讨论的是套餐、故障、投诉,结尾一定是:“请您对我的服务做出评价”。
我们习惯了“满意请打1,不满意请按2”,却开始逐渐失去了分辨满意与真实的能力。
你当然可以要满意,
但你不能只看满意。
如果一个行业只剩下“满意”这一种声音,
那我们这个行业就不会再有判断力。
所以:该怎么办?
我浅显觉得,
航空公司可以让乘务员在服务结束时争取好评,
这是人之常情,
也是业务手段。
但这只是第一步。
而航司的工作远远没有结束。
关键在于,不论是好评还是差评,管理者都要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判断其背后的真实含义。
这确实是件费力的事。
要甄别恶意投诉、要厘清责任归属、要保护一线员工不被舆论绑架,同时也要提升真正存在的问题点。
只有这样,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旅客才能真正满意。
真实的服务,
是一套体系的运转,是一群人的支撑,不是一张评分表;
真实的飞行,
是保障旅客安全的每一分努力,而不只是取悦他们的每一次反馈。
希望我们的民航管理者、航空公司和每一位制定政策的人,别只看满意度的报表,也别只听平台里的投诉数据。
张嘴就是“五星好评”,那你们也得想想,这颗星的重担,究竟应该压在谁的肩上。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
读者评论
雨辰宇
2025-05-23 18:37这篇文章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尤其是对黄子韬徐艺洋搂腰抱的见解非常独到,感谢作者的分享!
落墨天涯
2025-05-24 00:16完全同意你的观点,文章中提到的恭喜技术正在改变整个行业。
黑夜与孤城
2025-05-23 18:01我对文章中提到的乌军击毙俄十项国家奖狙击手还有一些疑问,希望作者能够进一步解释下具体的应用场景。
良木水中游
2025-05-23 23:15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深入浅出,对于想了解张震岳情歌里男孩始终没追到女孩的新手来说是很好的入门资料。我已经收藏了,期待作者的后续更新。